爱在人间    情系天堂    福山公墓    老百姓买得起的合法公墓
中国传统殡葬文化与现代殡葬发展
发布日期:2020-06-11 浏览次数:3027次

摘要:丧葬的起源与原始人的灵魂观和灵魂不死的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丧葬礼仪中的许多仪式和做法也与灵魂观念直接相关。正是灵魂的观念,才为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繁缛、恭敬、敬畏等行为或态度等找到心理学的根据。我国的殡葬行业经过建国后50余年的发展,在推行火化的工作方针指导下已取得可喜成绩。首先,本文简略阐述了我国传统殡葬的发展历史。进一步阐述我国殡葬业改革历程。最后本文从新时期的角度出发,简要阐述了现代殡葬的发展趋势,并做了总结。

一、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的历史作用及意义

殡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又是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行为,而丧葬礼仪是礼仪中最为独特,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因为丧葬礼仪是关于死亡的仪式,是人们既感到恐惧,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重大仪式,其中既夹杂着恐惧和敬畏心理,更有着对新生的渴求和追求生命的永恒和不朽。世界各民族都在其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丧葬仪式,而其中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是最为繁缛、最为隆重和最有特色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它的根,虽然在表面上我们阻断了某种行为和习惯,但在民族的心理上我们不可能轻易地了断。具体地说,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殡葬道德观念、殡葬道德原则和死亡观的总和。在时间上,大体是从先秦至清未的历史时期。中国殡葬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历史是延续的,殡葬伦理是传承的,对中国传统殡葬伦理思想进行回顾,将有助于我们确立现代殡葬伦理思想。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礼俗不尽相同,经过几千年漫长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复杂的丧葬礼俗,其内容主要表现在发丧送葬的形式上,如披麻戴孝、扬幡招魂、念经超度等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礼仪形式。而在遗体的处理上,主要是装棺土葬,土葬是旧中国殡葬的主要形式。传统时期的中国人相信灵魂是存在的。灵魂是存在的是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共同信仰,它也是原始宗教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原始人的心目中,万物都是有灵魂的,不仅是人而且所有的动植物乃至无生命的东西的背后都藏着一个“精灵”。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形式——原始图腾。第二,灵魂可以独立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灵魂寓居何处,人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灵魂既可寓居于身体之内,也可以在身外游荡。灵魂的这种来去自由确实为人们解释许多无法理解的事情提供了合理的说明。这个人们无法解释的生命之谜,便可以合理地解释为灵魂的永久离去。第三,灵魂是不灭的。灵魂与肉体不同,肉体只是灵魂的寓所,是会灭亡的,而灵魂却是永生的。“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第四,灵魂在另一个世界活着,但并不是跟活着人断绝关系,它仍以各种方式与生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传统等级观念脱胎于奴隶社会,完善于封建社会,反映等级制度,并为思想家所论证、为法律所强化,因而成为一种认知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准则,成为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传统等级观念,有以下两个要点:(1)人是有等级的而非平等的,所“天有十日,人有十等”。(2)每个人应按其所归属的等级行事,各安其位,各尽其职,享有相应权利,履行其应尽义务。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等级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丧葬礼仪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葬礼过程中的礼仪表现出不同等级的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及仪式繁简的差异。传统的殡仪文化包括对丧户的心理安慰、葬具、殡葬服饰、坟墓与风水、扫墓以及殡葬语言以及殡葬文书等。

二、现代殡仪文化的主要表现

据统计显示,到2008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仅2009年短短一年,老年人口就增加了725万。来自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等部门的权威信息显示,正是从2009年开始我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将年均增加800万至900万人;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较当前增长1个亿。预计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达4.37亿,约占总人口30%。以上数据同时也预示着我国殡葬业服务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之下,适应经济市场化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推进我国殡葬业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同时改革现行不合理不适宜的殡葬业制度刻不容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着手了对殡葬的改革。1956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首先提议,所有的人死后都实行火化,只留骨灰,不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当时的国家领导及各界知名人士151人都表示同意,并且在倡议书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19899月筹备组建了中国殡葬协会。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指导下独立开展与殡葬事务有关的活动。主要是配合政府开展调查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维护殡仪职工的合法权益;开展国内外的业务培训与交流。另外,受政府委托,中国殡葬协会成立了“中国殡葬运尸网络服务中心”,并在全国设立了31个办事处和承运点,负责国际间尸体运输凭证的发放和对承运人的管理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殡葬管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赢得了全行业的认可及广大会员的支持与拥护。从此在中华大地上拉开了殡葬改革的帷幕。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耕地仅占世界的7,人均耕地不到1.5亩,仅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同时中国也是一个森林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森林覆盖面不足11,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保护土地资源是中国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中国的殡葬改革是紧紧围绕着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的。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1年殡葬业绿皮书》,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建立殡葬业救助保障制度,争取期末时将向所有居民提供免费的基本殡葬业服务。目前我国惠民殡葬业政策覆盖人口达4.73亿,每年投入资金总量为7.91亿元。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和城区人口10万以上的县城所在地都将有殡仪馆,全国将建立起以殡仪馆为核心、乡镇街道殡仪服务站为依托、城乡公益性骨灰安葬设施为保障、村(居)委会红白理事会为基础的殡葬业服务网络。同时,民政部将出台惠民殡葬业政策,并加快建立殡葬业救助保障制度,从重点救助对象起步,逐步扩展到向辖区所有居民提供免费的基本殡葬业服务。

根据中国的国情,19852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确定了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的殡葬管理工作方针。并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凡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划为火葬区,在火葬区倡导推行火葬。人口稀少、偏僻山区,交通不方便的地区,划为土葬改革区,实行土葬。在土葬改革区,主要是规划建立公墓,逐步实现遗体埋葬公墓化。火葬和土葬在我国将会长期并存。我们的殡葬改革,非常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保留着传统的火葬、土葬、天葬、水葬等形式。

未来的中国殡葬业任重道远,但也必将跟随时代潮流的推进,迈向文明与现代。中国殡葬业目前存在的不足,反映了同社会需求方面的距离,同时也说明这个行业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倡导新型的殡葬消费模式,将需要殡葬业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未来应当在殡葬活动中倡导一种将物欲与占有欲控制在适度范围内的消费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文化要求在物质上,提倡丰富而不奢华的适度消费,丧事办得庄严隆重而非炫耀铺张;要求在精神上,以优良的精神文化环境陶冶人们的情操,引导人们通过健康向上的殡葬文化追求来实现对死者的怀念。

三、现代殡葬设施建设

为了适应实行火葬的需要,中国从1956年以后,开始在火葬区的城市建立进行火化的殡仪馆和火葬场。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殡仪馆1500多个,每年死亡人口800多万,火化遗体400多万具,火化率达52.7%,已有三分之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及了火葬,有些省市火化率接近100%。在兴建塔陵、骨灰寄存设施,开展草葬、花葬、树葬、水葬等葬式的基础上,从80年代开始,以人文景观为目标,以园林化、艺术化和主体化为形式,在城市建立了经营性公墓,在农村建立了公益性公墓,一大批环境园林化、艺术化、绿化美化的公墓在全国各地出现,据统计,目前经营性公墓2000多个,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约10万个。殡葬设备产品从仿制到自主开发,生产技术得到快速提高。火化机产品技术接近国外先进技术水平,部分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平;殡仪车、遗体冷冻柜、遗体罩、告别台、空气净化器、冷藏棺、消毒加湿器、骨灰盒等多种多样、已形成高、中、低门类齐全具有民族特色系列化殡葬设备产品,许多产品已出口国外。

(1)推行绿色殡葬业,践行科学发展观。根据十二五规划的新要求,我觉得殡葬业改革的着重方向为绿色殡葬业。绿色殡葬业具有新兴殡葬业文化的特质,需要建立一个包含观念文化、技术规范、发展模式、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的绿色殡葬业体系,实现殡葬业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殡葬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相协调,更是建设低碳社会的有力体现之一。同时更新改善殡葬业设备,节能减排。着重推广有利于环保的树葬、海葬、壁葬、花卉葬等新型葬,减少我国原油与木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还可减少烟尘、废气排放,特别是减少含硫含碳类污染物和二恶英等有毒物质。

(2)加速殡葬业产业化与从业人员专业化进程,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在殡葬业服务业的经营方面,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殡葬业事业单位中实行企业化管理,政企分离,使之享有相应的用人自主权和经营自主权。拓宽殡葬业资金来源,使原有政府拨款为主转变为市场投资和市场融资为主。殡仪市场是有限的,而殡仪服务是无限的,如何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拓宽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上下功夫,做好一条龙服务,从而带动和激活许多服务内容,使殡葬业服务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要继续完善社会化的投资机制,允许各种投资主体参与经营殡葬业服务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我国加入WTO后,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和投资自由化法律规则的贯彻实施,殡葬业服务业的行业保护壁垒、地区封锁壁垒正逐渐被打破。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自由竞争越充分的市场,商品的价格就越接近价值。殡葬业垄断不除,行业暴利不止,“死不起”的问题就会继续存在。国家应建立完善的殡葬业教育培训体系,要求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管理水平与从业素质。同时实施殡葬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人人持证上岗,定期考核,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3)加大基础投入力度,改善政府公共服务。制定城乡基本殡葬业设施建设规划,加大政府财政性投入,新建和改建城乡基本殡葬业服务设施,包括殡仪馆、火葬场、骨灰堂、公墓及殡仪服务站等,改变部分地区殡葬业设施短缺甚至空白的状况,购置更新一批环保节能殡葬业设备和公益性殡葬业服务车,提高基本殡葬业服务的可及性。政府应明确殡葬业公共服务保障范围,采取低价或政府补贴的方式满足群众基本的殡葬业需求。对于城乡困难群众应给予费用减免和救助。鉴于我国殡葬业服务市场规模巨大,如果正确引导,将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就是要深入开展民众的现代殡葬业的理念普及。加强绿色殡葬业生态教育,这其中包括: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法制教育。推行“绿色殡葬业”,为社会提供方便实惠、节能环保、健康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殡葬业服务。进行深入的科学文化教育,破除封建迷信。利用中国殡葬业之精华,提倡孝道和团结友爱精神,充分体现出现代文明的殡葬业礼俗。在现实生活中,实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殡葬业礼俗,推行快葬,生态葬,树葬等环保做法。同时民政部门和媒体必须积极宣传引导,树立良好典型案例。

(4)加大基础投入力度,改善政府公共服务。制定城乡基本殡葬业设施建设规划,加大政府财政性投入,新建和改建一批城乡基本殡葬业服务设施,包括殡仪馆、火葬场、骨灰堂、公墓及殡仪服务站等,改变部分地区殡葬业设施短缺甚至空白的状况,购置更新一批环保节能殡葬业设备和公益性殡葬业服务车,提高基本殡葬业服务的可及性。

(5)树立正确思想,推广殡葬业新理念。随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顺利召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而殡葬业文化作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更应该受到重视。殡葬业改革的历史表明,以往重殓厚葬和愚昧迷信的陈规陋习,可以通过倡导文明的殡葬业观念,改变殡葬业方式得以改善。鉴于我国殡葬业服务市场规模巨大,如果正确引导,将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就是要深入开展民众的现代殡葬业的理念普及。加强绿色殡葬业生态教育,这其中包括: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法制教育。推行“绿色殡葬业”,为社会提供方便实惠、节能环保、健康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殡葬业服务。进行深入的科学文化教育,破除封建迷信。利用中国殡葬业之精华,提倡孝道和团结友爱精神,充分体现出现代文明的殡葬业礼俗。

四、结语

现在,我国殡葬业改革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殡葬业方式以及礼俗方面相较于建国前都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例如市场混乱、监管不力、行政垄断等。目前我国殡葬业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改革的重心之一是解决公益性殡葬业服务和设施不足、经营性殡葬业市场混乱等问题。政府应从保障群众基本殡葬业权利出发,在殡葬业服务各个环节增加基本服务供给,切实保障群众殡葬业需求。要积极传播现代殡葬业文化,树立殡葬业新风,改变传统观念,在继续提高火化率的同时,大力推广深埋、树葬、草葬、花葬、海葬等生态葬法,正确引导殡葬业改革的发展方向。相信随着改革地不断深入,我国殡葬业将翻开新的篇章。

1+

领军企业

辽宁墓园领导品牌

3+

三大园区

公园式公墓环境

365+

高效服务

优质、高效,用心服务

3500+

服务行业

万余次客户服务经验

400电话

024-58179666

预约专车

福山公墓扫码约车

售后服务

福山公墓售后微信


扫码预约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