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电话
024-58179666
在抚顺墓园里最开始谥法的起源历来颇有争论,影响最大的是“周公制流说”。它源于《逸周书.谥法解》:“唯三月既生魄,周公(姬)且、太师望相嗣武王(姬)发,既赋宪,受胪于牧之野。将葬,乃制作谥。溢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位之章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已,名生于人。”这是说,武王元年三月,“魄”为月初将出或将没的微光,周公和太师望辅佐周武王,颁布法令,于牧之郊外受诸侯旅见(“胪”)之礼。
在抚顺墓园小编了解后来将葬周武王,于是制作谥法,接着是解释谥法的原则。东汉何休据此在《彀梁传.桓公十八年》注:“昔武王崩,周公制谥法。”后世言谥法者,大都祖述其说。但近世学者王国维(1877 - 1927年)研究西周青铜器铭文时,发现“周初诸王,若文、武、康、昭、穆皆号而非谥”,即西周诸王的这些称号在生前就有,并非死后所谥。因而提出“法之作,其在宗周共、懿王以后乎!”(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八)帝王在世之号日“尊号”,死后之号日“谥号”。王氏主张谥号产生于西周中后期说大为学者所接受。民国学者屈万里先生1948年时著有《谥法滥觞于殷代论》-文 (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十三册, 中华书局,1987年),认为谥法虽定型于西周中后期,但发源却在殷商末叶。
在抚顺墓园小编认为谥法的根源可上溯到殷商(乃至夏朝)的“日名”习俗。当死者的神主迁人宗庙后,就不可再言其名,古日“讳名”。已如前述,这一习俗源于原始人对鬼神的恐惧。于是,就用死者出生日的天干序号作其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