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电话
024-58179666
史铁生说:
"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
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面对死亡,我们都要补课。
关于活着这件事
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而生前契约
则是死亡教育最好的工具。
生前契约时代的到来
目前,生前契约在美国的普及率达90%,日本也达到了75%,台湾将近60%,而中国大陆,可能还不到1%。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它。
我们活在了一个不与别人交往也可以轻易独自活下去的时代。
网上曾经流传着一个孤独等级测试
第1级:一个人逛超市
第2级:一个人去快餐店
第3级:一个人去咖啡厅
第4级:一个人去看电影
第5级:一个人吃火锅
第6级:一个人去KTV
第7级:一个人去看海
第8级:一个人去游乐园
第9级:一个人搬家
第10级:一个人去做手术
有朋友看到这个测试之时还颇有几分沾沾自喜,我竟然达到了9级,好厉害。
两三年以前我国正式开放了二胎政策,从独生子女到二胎,背后是我国持续十数年的低生育率,多个省份的养老金出现巨大缺口,以及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
可能很多人还感觉不到目前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觉得父母都能工作,爷爷奶奶也都健在,可不争的事实却是独居老人越来越多,他们也被称为“空巢老人”。
很多独居老人生前孤独地过着日子,死后也无人料理后事,真正是“生无所依,死无所依”。
关于这个问题,日本已经做了不少探索,人口老龄化的危害已经成为日本现代社会的病根。
日本NHK在纪录片中将其称之为“无缘社会”。
这种社会结构具体表现为高龄、无子、失业、不婚。
这样的社会结构造就了这样的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没有人和他们联系。
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无人认领遗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的姓名,一生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骨灰认领布告。
目前,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约25%,7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约12.5%。
2017年上海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17.67万,占总人口的21.8%;70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3.6%。
“无缘社会”这种现象,再过10年就会出现在中国的社会。
然而,我们还没做好准备。
生前契约带来了什么
日本无缘社会下的老人为了死后有人替他们料理后事,于是选择了生前契约。
用生前契约规划自己的身后事,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的行为,更是对自己和亲人的一种关怀。
1.圆满的人生
生前契约,事前即沟通好关于葬礼的安排,避免亲人在伤心之余还要面对葬礼种种繁琐的事宜。
帮助亲人留下一个平静的回忆,有助亲人早日走出悲伤,接受事实。
2.减轻亲人的负担,减少不必要的猜测
在我们意识清楚的状态下对自己的身后事提前做出决定,这样可以确保亲人尊崇我们的想法,按照我们的期望完成人生最后的告别,有效减少亲人之间不必要的猜测。
3.个人化定制服务
它可以让我们亲自参与丧葬服务的每一个层面,包括我希望用怎样的歌曲、朗读怎样文章,甚至我们可以选择讲述怎样的故事告诉我们的亲人,这是我们的送别会,应该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式庆祝生命完美落幕。
4.避免冲动导致的过度花费
提前沟通自己想要的商品及仪式,可以避免之后亲人为我们的仪式购买额外的商品。提前决定我们想要的服务价位及品质,这样可以评估不同丧葬业者的资质和他们提供的服务选项,货比三家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
5.有效避免通货膨胀
殡葬业者提供的生前契约所需费用大多比现在一般的葬礼便宜,而且生前契约的价格是固定的,不会随通货膨胀而改变,并具有可以转让的特性,外加价格合理透明,在国外,生前契约早已成为投资理财的商品。因为提前支付,可以锁定今日的商品及服务价格。
知死惜生
网上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2010年,一位富豪的妻子找到某电视台记者袁君:“想请您给我老公主持葬礼。”抑郁症夺走了她老公45岁的生命。
读完富豪的生前日记后,袁君深感震撼,葬礼上,袁君公布了富豪一天的开销:这个数字还不及中产之家小孩子一天的花费。
他不是在车上,就是在飞机上,不是在自己会议室,就是在别人会议室。天天应酬,天天开会,天天拼命赚钱,但他并没有享受到金钱带来的愉悦。他最大的快乐竟来自于一次汽车抛锚——“我让司机等拖车来,自己步行去公司。那天太开心了,我在路边看到了迎春花。如果没记错的话,我上一次看见它,应该是在大学毕业那一年,同学们看到迎春花开了,一起去踏青。”
那一天,葬礼结束后。另一位参加葬礼的富豪握住袁君的手说:“谢谢您,这场葬礼让我的灵魂开了窍。”
那一天,袁君回到家后,没有像平常一样看片子找选题,而是破天荒地下了厨房,做好饭,然后在楼下等老公和女儿回家,“这场葬礼,也让我的灵魂开了窍。幸好我还有时间、还有健康,还能好好地善待人生和生活,好好地善待每一个重要的人。”
结语
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
生前契约——提前规划身后事,让我们有机会更早的认识死亡,更早的知死惜生。